新会员充值送彩金平台

倔強的獨語者與她的鏡像
分享到

  11月19日晚,由肇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舉辦的西江思潮系列活動《“翠姨”與蕭紅:悲劇人格的雙重鏡像——重讀〈小城三月〉兼談后半部“紅樓”》講座,以騰訊會議的形式在線上舉行。講座由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宋劍華教授主講,肇慶學院文學院教授、肇慶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黎保榮主持。來自全國各地近兩百名聽眾在線參與了講座。

  宋劍華教授結合豐富的史料,以及蕭紅的小說《呼蘭河傳》與詩歌《沙粒》、何其芳的散文《獨語》等作品,對其小說《小城三月》進行了嚴謹的闡述。

  倔強:內向反省與雙重鏡像

  宋劍華教授認為,《小城三月》并不是一篇孤立性的作品文本,它與《呼蘭河傳》是一種遙相呼應的敘事結構。如果說《呼蘭河傳》是在用一種兒童視角,去講述作者童年時代的故鄉記憶,進而以表達蕭紅精神返鄉的主觀意愿。那么《小城三月》則是在用一種成年視角,借助于翠姨這一人物形象,去折射作者本人自我人格的內向反省。蕭紅背井離鄉的漂泊生涯,本質上卻是一場青春期的叛逆悲劇。當她徹底醒悟并帶著精神和肉體上的巨大創傷去寫《呼蘭河傳》時,一句“忘卻不了,難以忘卻”的心靈吶喊,已經明確地表達了她無家可歸的強烈痛感和懺悔意識。所以在《小城三月》里,翠姨不是別人,而是蕭紅本人的靈魂鏡像。而文中敘事主人公“我”,具有故事敘事者和靈魂“獨語者”的雙重身份,她既是在講述“翠姨”的故事,又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,因此“我”與“翠姨”之間,便構成了蕭紅人格的雙重鏡像。

  宋劍華教授借用何其芳散文《獨語》里的一段名言,總結了蕭紅悲劇性的短暫一生:“黑色的門緊閉著:一個永遠期待的靈魂死在門里,一個永遠尋找的靈魂死在門外。每一個靈魂是一個世界,沒有窗戶。而可愛的靈魂都是倔強的獨語者。”他表示,蕭紅不僅是一個叛逆者,更是一個“倔強的獨語者”,只不過她在《小城三月》中卻巧妙地把自己靈魂的倔強,轉嫁到了女性主人公翠姨的身上,通過翠姨的倔強人格,去折射蕭紅本人的青春叛逆,最終在“我”與翠姨之間,建構起了一種不可分割的邏輯關系——“我”是一個永遠尋找的靈魂,而翠姨則是一個永遠期待的靈魂,無論“我”的尋找還是翠姨的期待,都沒有擺脫女性人生的悲劇命運。

  誘惑:貫穿全文的主線

  宋劍華教授解讀,《小城三月》中,“我”的伯父突然將翠姨指稱為“林黛玉”,既巧妙地揭示“翠姨”和“堂哥”之間的暗戀關系,又不露聲色地對“翠姨”進行了角色定位。然而,蕭紅將“翠姨”視為《紅樓夢》里的林黛玉,卻并沒有將“我的堂哥”視為賈寶玉。她的用意恐怕不是將其塑造成一個白馬王子,而是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征符號,暗示翠姨對于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。

  宋劍華教授還強調,“誘惑”是貫穿《小城三月》的主線。“堂哥”是現代文明對于翠姨的第一次“誘惑”,洋氣的大學生是現代文明對于翠姨的第二次“誘惑”,哈爾濱的繁華是現代文明對于翠姨的第三次“誘惑”。蕭紅通過《小城三月》告訴我們,摧垮翠姨精神支撐的不是愛情,而是她無法走出呼蘭小城的絕望情緒。

  而蕭紅的一生中同樣經歷了三次誘惑:第一次是來自表哥陸哲舜“睜開眼看”新世界的鼓動;第二次是被表哥拋棄后,來自蕭軍“拯救”的“誘惑”;蕭紅與端木蕻良的結合,是因逃避蕭軍而陷入了另一個“誘惑”的行為體現。蕭紅一生中有過幾個男人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在她短暫的一生當中,男性代表著追求自我與自由的時代誘惑,而不是理想中的戀愛與婚姻。

  “誘惑”使蕭紅與翠姨同病相憐,也使我們對于《小城三月》有了一個新的認識——《小城三月》并不是什么中國女性的愛情悲劇,而是翠姨或者說是蕭紅本人的性格悲劇。

  “紅樓”:用文字與生命去講述

  宋劍華教授闡釋,假定《小城三月》是蕭紅用文字去書寫的前半部“紅樓”,那么后半部“紅樓”實際上蕭紅已經用生命做了詮釋:即翠姨一直都在憧憬著一種虛無縹緲的人生希望。

  宋教授指出,蕭紅一再強調“我是《紅樓夢》里的人,不是《鏡花緣》里的人。”在此意義上,翠姨作為蕭紅的替身,上演了前半部“紅樓”的家庭生活,而后半部“紅樓”的書寫,則始于蕭紅與陸哲舜的私奔。如果說上半部“紅樓”是蕭紅在借《小城三月》中翠姨的故事,去回溯與反思自己的逆反心理,那么下半部“紅樓”則是由她本人用生命去書寫“一個永遠尋找的靈魂死在門外”的悲情故事。

  宋教授認為,蕭紅創作《小城三月》的主觀用意,就是在用她自己的親身經歷,去講述一部完整的“紅樓”故事——“期待”的翠姨死了,“尋找”的蕭紅也死了;但“期待”死在了故土,而“尋找”卻死在了異鄉。蕭紅最后雖然是明白了這一道理,只可惜心有“不甘”卻為時已晚。

  在交流環節,針對觀眾“能否用實證的東西去證明一個文本與作家之間的關系”的疑問,宋劍華教授認為,一部好的作品一定包含著作家本身的生命體驗,只不過作家把這種體驗以隱匿的方式訴諸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。讀者從這個被塑造出來的生命意象中去感受的過程中,便形成了一個對話關系。宋劍華教授表示,蕭紅的作品既不同于思想深刻型的魯迅作品,也不同于情緒擴張型的郭沫若作品,它是屬于生命體驗型的文學,想要完全超越這個生命意象去談作家的文學審美的現象并不實際,這至少在《小城三月》中體現得比較充分。

  講座最后,黎保榮教授對本場講座進行了總結,并將其概括為四個詞:問題意識、史料扎實、文本細讀、靈魂對話。參加講座的師生們紛紛留言表示,此次講座的學術性、思想性讓他們深受啟發,收獲頗豐。


© 肇慶學院 版權所有
新用户注册领取体验金,白菜网注册领取体验金,002cc全讯开户送白菜 冠军论坛白菜大全cmp,平台不充值送彩金,999论坛白菜大全网站多 555050注册大白菜,最权威的菠菜导航网,免费白菜体验金论坛 最权威的菠菜导航网,白菜彩金社区,新会员充值送彩金平台 美博论坛免费白菜大全,菠菜广告投放平台,最新最齐的白菜网址 冠军论坛白菜大全cmp,电子老虎机送体验金,娱乐网站白菜网站大全